新车的侧面拥有非常魁梧的身材,整体车身轮廓有些类似MPV,车内空间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车尾方面,新车采用与车头相同的贯穿式灯组,与上方扰流板搭配得很不错,让整个车尾显得很有层次感。车身尺寸上,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002/1972/1732mm,轴距为3025mm。
从官图来看,全新秦L将采用升级“新国潮龙颜美学”设计,在继承秦PLUS的大嘴前格栅同时,虚线中网填充、“龙须”LED头灯、“中国结”尾灯设计、密幅式轮圈,都让整车呈现出更精致、更高级的视觉效果。
中国经济网9月4日讯(记者 张懿)日前,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全球先进电池前瞻技术专题会议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专题会议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承办,聚焦前沿技术最新突破及关键问题,打造行业公认的学术专业高地,是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前沿技术风向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 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以《AI for Science 助力电池材料技术新质发展》的主旨演讲开启专题会议的帷幕。鄂维南从AI赋能的智能化实验模式、建立电池材料学多尺度物理模型、AI高精度自动识别三方面介绍了AI如何帮助电池研发,并给出两条总结建议:建立电池研究基础平台,建立AI赋能的智能化、自动化电池实验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做《AI for Science 助力电池材料技术新质发展》的主旨演讲 直播截图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表示,电化学能源是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氢能、人工智能等诸多新质生产力新兴行业的重要交汇点,为此他们团队聚焦于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氢混动力电池技术三方面开展研究,并指出当前锂离子电池仍面临宽温域、高安全、高比能等重大应用需求。此外,韩国首尔大学Jongwoo Lim教授介绍了锂如何在相分离的单个LiFePO4(磷酸铁锂)中的传输,指出表面和电解质决定锂的嵌入途径,并且放电(锂化)比充电(脱锂)更缓慢。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分享了动力电池在未来几年的两个发展趋势:极致技术方面,如快充、长寿命等,短期2-3年之内,把现有的应用技术做到极致,助力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创新前瞻方面,如富锂锰基正极、锂合金负极、无负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用5年-7年时间,让新一代电池逐步实现产业化,引导全球能源行业新的变革。此外,需从全球化、持续的技术创新、碳足迹管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等方面努力,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专题会议现场 直播截图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高焕提到,2024年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超过了50%,按照目前产能利用率和当前收单情况,预计年底接下来几个月很可能达到53%左右,指出安全、续航、充电、低温、保值五方面的焦虑依然是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痛点。
基于电池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征带来的差异,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电池研究院院长何巍分享了对技术路线的新理解,表示锂电池技术路线图的完整构成至少由功能、质保、成本三个评价维度构成,亿纬锂能也基于此在去年提出了大铁锂、大圆柱的产品概念。此外,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深蓝汽车动力开发副总经理杜长虹,从整车厂视角来分析了动力电池的需求,动力电池存在充电不便、实际里程焦虑、电池安全可靠性担忧等痛点,以及长安先进电池的发展策略。
主办方供图
圆桌论坛上,针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所处的发展阶段研判、量产时间节点、应用场景等话题,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方面,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会根认为,需要重点做好电芯性能的一致性,这是固态电池真正能够用作汽车动力电池和e-vtol电池的关键前提。他表示,从目前攻关进展来看,全固态电池容量可以做到5-10Ah级别,预计有望在2027年上车进行小规模验证。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研发部负责人李进则认为,对于固态电池实现装车应用,还存在诸多技术性难题需要克服,他判断2027年—2030年会是固态电池小规模示范运营阶段。另外他认为,如果解决固态电池低压力运行的问题,固态电池有可能在3C、e-vtol产品上率先应用。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固态电池与新材料中心主任朱高龙表示,从目前行业进展来看,2027年左右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实现小范围的产品化应用,但是预计成本高昂且技术处于较初级阶段。
现场,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发布了《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究与趋势展望》《动力电池关键资源与供应链分析》《动力电池碳足迹及绿色循环》3篇智库报告。通过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行业洞见,全面透视前沿技术创新进展、产业化态势与格局。